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1600_295px;
新闻动态 首页>新闻动态>法治要闻
法治要闻
虚假折扣的法律认定 作者: 来源:学习时报 编辑:李伟 更新于:2018年7月24日 阅读:

当前,集中进行商品促销是各大电商平台的重要销售方式,“双十一”“6·18”等电商促销的高峰期,也是价格纠纷发生的高发期。在这些价格纠纷中,一个典型的现象是“先涨价后打折”等虚假折扣,即在促销来临之前提高商品售价,再采取打折的方式吸引消费者,以刺激销量增长。从各地工商部门和消费者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来看,尽管监管部门多次对相关电商平台进行约谈,要求平台自律、自我约束,但这一现象依然非常普遍,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
虚假折扣属于价格欺诈

商品价格受成本、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,出现价格波动,这本身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,法律没有规定商家需要对商品价格维持稳定,但商家的定价自由应谨守法律边界,否则就可能涉嫌价格欺诈。根据法律规定,欺诈意为一方当事人编造歪曲或虚假的事实,或者故意隐瞒真相,使相对人陷于认识偏差的行为。价格欺诈行为源于《价格法》第14条第4款的规定,即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,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。《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》中指出:“降价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必须使用降价标价签、价目表,如实标明降价原因以及原价和现价,以区别于以正常价格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。经营者应当保留降价前记录或核定价格的有关资料,以便查证。”根据《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》,经营者收购、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,采取虚构原价、虚构降价原因、虚假优惠折价、谎称降价或者将要提价,诱骗他人购买的,属于价格欺诈行为。

要构成价格欺诈,需要具备四个要件:经营者有欺诈故意;经营者有欺诈行为;消费者基于经营者的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;消费者基于错误认识而做出违反其本意的意思表示。虚假折扣是商家故意抬高原价,使得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,并基于该认识同商家进行交易,属于典型的价格欺诈行为。

在市场经济中,消费者与经营者均为市场主体,而在合同法中,两者同为合同当事人,双方受契约关系的制约,享有权利并履行对等的义务。价格欺诈违反了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所应坚守的诚实信用、对等交易合同原则,属于违约行为;而价格欺诈利用消费者的信赖和误解,通过价格操纵来实现非法利益的获取,属于侵权行为。同时,价格欺诈行为为了提升经营者自身商品的竞争力,急功近利地获取不正当利益,排挤正常经营的其他经营主体,对其他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威胁,与公平诚实的价格竞争原则背道而驰,使得正常的市场经济价格竞争秩序受到冲击。因此,价格欺诈行为同时触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、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。

电商的价格行为亟待规范

以虚假折扣为代表的价格欺诈侵害着市场经济环境,但目前的规范效果并不理想,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。

违法成本过低、执法力度不够。对于平台和商家先涨价后打折等商业欺诈行为,监管部门往往采取批评教育、处罚等措施,而且,就算遭到处罚,通常处罚金额也不多,与商家所获得的销售利润相比差距悬殊,制约了震慑效果的发挥,让一些商家心存侥幸。在我国的基本法中,并没有专门明确针对价格欺诈作出概念界定,《禁止价格欺诈的规定》虽对价格欺诈给出了定义,但该法规效力层级低,其对价格欺诈的界定可能与相关概念混淆。而在价格欺诈主要涉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、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,价格法主要侧重政府定价职能和监管职能,对价格欺诈的责任规定过于笼统;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局限于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,无法触及整个市场经济秩序;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涉及企业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定,但实际操作性不强。而且这些法律存在较多法条竞合、标准不统一的情况,给司法和执法带来一定困难。因此,相关立法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细节,指导性案例的作用需要得到更好发挥,物价部门、工商部门的执法要进一步严格规范。

取证难度大。价格欺诈行为的认定需要满足法律规定的要件,需要确实充分的证据支撑。但是在现实中,电商平台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、价格变动频繁,对每类商品进行跟踪取证需要庞大的工作量和过硬的技术支撑,在当前存在客观困难,不少消费者面对“强硬不讲理”的卖家时,往往维权困难、束手无策。在此类案件的处理中,根据国家相关规定,商品原价应当为降价前7日内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价格,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维权取证提供了指引。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力量,对平台和商家实现实时监控,对重点商品价格采取数据搜集、回溯、跟踪等措施,发现问题就及时锁定证据。

电商行业的整体规范性存在不足。电商大促期间的销售问题集中爆发,其实质上反映了电商行业整体的不规范性。在电商业逐步趋于成熟之际,行业规范、自我监管和法律法规需要及时跟上。目前,有部分电商平台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防范虚假折扣等价格欺诈行为。如推出“价格保护服务”:根据平台规则,消费者购买平台自营商品下完订单后价格发生了变化,可以申请价格保护,申请成功便可按照提交申请时商城售价支付,或返还差额部分等值的款项。虽然目前法律并未要求平台提供价格保护,但平台此类自我管理行为的效果比法律的指引作用更为直接有效,也是提升电商行业整体规范性的有力举措,值得鼓励和推广。同时,可以考虑要求电商平台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监测这一不正常行为,鼓励第三方网站收集相关数据后向消费者提供比价服务,制裁失信者,补偿受害者,激励维权者,释放规范的力量。

  • 100_100px;
  • 100_100px;
  • 15002557666@139.com
  • 4006123019
Copyright©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昶泰律师事务所
陇ICP备09003113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612号